人生历程中的难忘记忆 ——党校的那座石拱桥 (丁香成)
在州委党校大门口,横亘着一座宽4.5米、长84米、高11米的双曲石拱桥——原来叫黄岩冲桥,后改名为党校大桥。其实把它称之为大桥,顾名思义,有点名不符实,既不大,也很简单,既没有古代扬州桥的名气,也没有现代跨海大桥的雄伟壮观,就是与现在峒河沿岸建造的几十座大大小小的桥梁相比(如著名画家黄永玉捐资兴建的造型别致、成为吉首市靓丽风景线的花桥、爱桥、醉桥、肥桥)也是名不见经传,但它却在我人生征途上留下了深深地记忆。
石拱桥是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修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大规模培养干部需要,原来的校园环境和设施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干部培训的要求,因此,州委决定对党校进行搬迁和重建,校址就是今天的新校园所在地——桐油坪村的峒河对岸黄岩冲。这里没有其它机关、工厂,只有一个村民小组,地域宽阔、安静,是办学读书的好地方。但由于当时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村民们的出行都是通过一条渡船来回接送,不仅费力费工费时,也很不安全。据当地的村民讲,几乎每年都有人溺水身亡。党校要在此建校必须先把桥建起来。 当时,围绕要不要修桥问题,州委领导还进行过一番认真讨论,有的主张要修桥,有的主张先修一个临时浮桥,等经济条件好了再修石拱桥。当时的州委副书记郝瑞华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必须先修桥后建房。并就修桥资金与有关部门进行了衔接,作出安排,总投资十二万元,其中主桥资金九万元,两端引桥三万元。经过一番认真的研究讨论,最后商定拱桥由州公路段桥梁工程师何亚夫同志设计,由州交通建设公司负责承建。为了使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州交通公司成立了以州交通局副局长邢秉和同志为指挥长的修桥指挥部,下设技术组、材料组和施工组,大家各司其职,紧锣密鼓开展工作。为确保万无一失,何亚夫同志不仅多次到现场进行勘查了解,还先后两次到长沙,请我省著名桥梁专家尚官新同志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查,确定无误后方可施工。本人作为党校基建办一员,在副校长孟祥春同志的带领下全程参加了党校桥的修建过程,在前期全力做好基础工作,征地、绘制平面图、上下联系与村民协商青苗补偿事宜等。记得有一户村民因占地补偿问题不肯签字,当时黄岩冲的石队长知道后,立刻与我们一道去做工作,给他讲修桥后的好处,并说要钱就补钱,不要钱拿他家的土地置换也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番努力,终于与这家农户答成了协议。使前期的建桥准备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后,根据领导的安排,我的任务主要是与乙方密切配合,严格把好质量关,自己作为党校基建办工作人员,第一次参与党校大桥修建工作。既高兴,又深感责任重大,深怕什么地方因自己的一时疏忽而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每天都要与修桥技术员一道在工地上轮流巡查,对进场的石料、沙子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为了抢在春汛前完成主体工程,大家抓晴天、抢阴天,麻风细雨当好天,节假日不休息,与时间赛跑,累了就在河滩石头上休息,饿了有时就垒几个石头露天煮饭充饥。特别是大桥弯拱合拢时,必须一气合成,中途不能间断,整个工地灯火通明,料石的敲击声,民工们抬岩的吆喝声,沙浆机的搅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经过两天一晚的奋战,大桥终于顺利合拢。80年四月迎来了拱桥的试压验收阶段,也是桥梁修建的最后一道程序。省桥梁专家尚官新也从长沙专程赶来,现场指挥试压工作。当试压箱中的水重量达到十五吨时,整个大桥纹丝不动,随着一声“试压成功”号令的响起,整个工地一遍欢呼。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奋战,宣告了党校建桥工作大功告成,圆满收官。
党校大桥的建成,大大方便和加速了党校建设。大量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场地,轰轰地机器声响彻工地,过去野草丛生、乱石遍地的荒野,一下变成了灯火通明、人声喧闹建设工地。到82年底,已经建成了房屋九栋,初步具备了办学条件,党校顺利实现了整体搬迁。
经过几届校委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党校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老房子几经换装,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图书馆、教学楼、报告厅一应俱全。教学实现了自动化,住宿宾馆化,整个校园绿树成阴,繁花似锦,春夏秋冬,前有潺潺流水,内有渔塘泛波,后有青山环抱,成为州府“四宜”的风水宝地,多次被评为园林式单位,为学员们学习理论、党性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党校大桥的建成也承载着桐油坪村的广大村民,特别是黄岩冲的村民致富梦和向着新目标奋斗的梦想。生产生活更加方便,结束了摆渡过河的历史,居民收入成倍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原来的小木房、土坯房全部换成了“小洋楼”。许多家庭都有了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每当黄岩冲的村民在谈到他们生活变化时总是激动的说,党校桥让他们生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由过去的贫困户一跃成为了小康之家。
近年来,随着吉首市文明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桥两端建起了西郊公园,直通矮寨的绿道从党校桥头穿过,党校的办学环境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学员们在学习之余,在林阴道上散步,在桥上乘凉,在公园赏花,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令人心旷神怡。每逢节假日,市区的许多年轻人带着老人小孩来到西郊公园,到党校观花赏景,经常看到有些年轻人带着摄影师到党校拍婚纱照。光阴荏苒,岁月重新,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修桥人有的已离我们远去,有的已到了耄耋之年。每当我从桥上经过,总要静立桥上,看着那有些凸凹不平的桥面和有些发黑的装修护栏,内心感慨万千,当年修桥的情景又恍惚浮现在眼前,修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味和感动。
2022年5月22日(作者系中共湘西州委党校退休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