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的课堂( 兰岚)
“各位学员,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山乡苗寨:十八洞村……”亲切的声音在十八洞村梨子寨回荡。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在精准扶贫广场上,兄弟县市党校的学员们来到十八洞村参观学习,每个人的脸上,几乎都交织着庄重与期望的神情。是啊,十八洞村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精准扶贫”的“圣地”。如果说延安是革命圣地,那么十八洞村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圣地”。学员们驻足于十六字方针宣传栏前,认真阅读,凝神沉思;了解十八洞的今昔之变,特别是近距离观察十八洞欣欣向荣的面貌,更是无比兴奋;而绚丽瑰奇的苗族文化,也使大家陷入好奇。看着眼前这一幕情景,作为一名花垣党校人,作为一名讲述十八洞党课的普通一员,内心涌起无限的历程追忆,一切都仿如昨日,历历在目。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来到十八洞村,与村民们深入交谈,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为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从那以后,十八洞人牢记嘱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拓创新,改写村史。从那以后,十八洞的天没变、地没变,但十八洞村人的精气神在变,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房子大了,来客多了,钱包鼓了,荣誉来了,2021年2月25日,十八洞村支书施金通站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金灿灿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十八洞的最大的荣光,是与一大会址一同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史。
2019年8月,省委组织部把十八洞村作为首批党性教育基地。这块金色的牌子,就像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我们党校人的肩膀上。教育基地,首先得有课可上!课题、课件、授课地、授课人……为完成这光荣而神圣的任务,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党校成立课题组,做为课题组成员的我们,多次到村里,找到被总书记称为大姐的石拔专,还原总书记到访时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找到参加座谈会的所有村民,无数次回放座谈会的每一次笑语;我们找到对十八洞做出巨大贡献的施金通;我们找到退休教师杨东仕;我们找到变化最大的龙先兰,还有受到总书记话语鼓励的所有人,记录他们几年来艰辛而又坚定的奋斗历程。仅仅是笔记,就用完了3本。为了高质量的完成党课,我们付出了劳动,也提升了情怀。我们同事之间为课题红过脸,为选材拍过桌,为备课熬过夜……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一个个新的课题。大家始终处在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之中,一种深沉崇高的情感之中。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消除绝对贫困,已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永远联系在了一起。讲好十八洞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十八洞的变迁,就是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有了课,班在哪里呢?这个最难开拓班级的担子,最终落在了培训科的肩上。2020年5月14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培训班——醴陵市扶贫干部培训班,开启了我们党校对外培训的新征程。记得联系一个省内班时,仅一个电话就打了一个半小时,与对方单位的联络人耐心沟通和迂回,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耳朵里隐隐刺痛,半边脑袋都是麻木的。沟通后还要制作培训方案,经常是一个班次的方案就需要做5个以上,直到培训方满意为止,课外,我就是那个不厌其烦的联络员。课堂上,我们是讲师,把总书记在十八洞村的话语复述,把十八洞人的奋斗娓娓道来,把十八洞的荣誉逐一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课堂得到学员们的接受和肯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指的不仅是舞台艺术,其实还有这三尺讲台。十八洞的党课,就这样成为“网红”课,县外的学员来了,州外的来了,省外的来了,短短一年半年的时间,我们党校外培班次达到80余期,学员近万人次。最多时,一天要同时接待四个班次,我们不光要把课上好,更要把生活安排好,还要为学员节省费用,课后,我们这些课堂上的教授、讲师,就成了服务员、端盘工。校领导更是下了主席台转身上了洗菜台,多面手侯光健委员、即将退休的石美容书记、工作细致入微的徐浩老师……,大家瞬间变身功夫奥特曼,上得课堂,下得厨房,端得了菜盘,拖得了地板。
2021年6月,十八洞村与矮寨大桥、德夯苗寨共同成为全国AAAAA景区,“5A”荣耀,“零”的突破,让湘西人民欢呼雀跃,作为一名花垣党校人,最让人欣慰的事,莫过于我们付出了无限心血的十八洞党课,成为了十八洞景区一道别样的风景。
伟大征程,初心不改;山乡巨变,奋斗不止。唯愿十八洞的党课,像万里苗疆的青山绿水一样,向每一位来客讲述十八洞村的完美蝶变,讲述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思想,把历史与丰碑铭记、将党性与民心传扬。
(作者系中共花垣县委党校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