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坨坨肉 (袁喜喜)
坨坨肉是我花垣的一道传统美食,将精选的上好五花肉,用刀切成均匀的方正小坨,加调料烹制而成,色鲜味美,软糯不腻,一口下去,满嘴留香,回味无穷,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过去,普通人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
1995年7月,我大学毕业,返回家乡,被包分配到花垣县委党校任教。去报到时,正值暑假,学校没人。我从校外往里打量,大门铁锈斑斑,校内杂草丛生,仅有两栋小小的半新楼房(一栋4层楼的办公楼兼教学楼、一栋3层楼的职工宿舍),其余全是破旧低矮的平房。顿生失望,无精打采地走到姑妈家,姑妈家在党校上50米处。姑妈见我不高兴,安慰我说“喜喜,莫看这个学校破旧,嘎嘎(花垣话:肉)埋在碗底来。”听到有嘎嘎(肉),我放心了。有嘎嘎(肉)吃,这就是来自农村贫困人家的我,当初千辛万苦读书,拼命考大学,跳出农门的最原始的动力。
来到党校,不仅有嘎嘎(肉)吃,还有坨坨肉吃。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年冬季,县里开完经济工作会,我校就会接着举办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学校食堂就会烧坨坨肉给村支书们改善伙食。那时,我们花垣还很穷,大多数农村还未脱贫,很多农村人一年吃不上几餐肉,村支书们也不例外。
要想让村支书们吃上香喷喷的坨坨肉,对我党校来说,可不容易。那时,我校没有大报告厅、没有学员宿舍、没有食堂,三四百名村支书主任一起齐聚党校,要吃要住要学,怎么办?我们得提前一个月通知住在平房里的租户暂时搬出去,把房子腾出来给我们做学员宿舍、食堂、教室。租户们搬离后,我们又得花半个月时间收拾准备。我们运来沙子,盖在校园垃圾上。把长椅子放在房子里,买来椿木板,锯成床板放在椅子上,打成通铺,向附近农民买来干稻草铺在床板上,向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县里的旅馆租来床单被子铺上,住的问题就解决了。接着来布置会场,杨明顺师傅搭电接灯,其他人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大会堂借来大长椅子、火盘,放在礼堂,摆成一圈一圈的。吴金智师傅力大无穷,别人两个人搬一条椅子,他一人搬4条椅子扛肩上飞达达跑。张志文副校长书法写得好,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上标语贴在会场,顿时篷荜生辉。我们再请来电影院的放映师傅负责音响和晚上放电影。喇叭一响,喜气洋洋,会场也准备就绪。然后采买布置食堂,杨明顺、隆吉秀两师傅负责案板和掌勺、吴金智师傅负责煮饭,杨昌玉、刘春冰、麻莲娣、郑邦群等女同志负责洗洗刷刷打下手,石英沛老师负责烧火。欧志中副校长嗓门大,负责司宴。当然,这个时候,光靠我们党校人员是不够的,我们还会临时请一些附近村民来帮忙,上饭、上菜、上碗筷、发火加炭。5天后,培训结束,村支书们满意而归,感谢我们说“党校坨坨肉很好吃,明年再来。”但没说课上得好不好,我们心知肚明,从此也多了一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花垣县委党校老师上的课也和我们党校师傅做的坨坨肉一样香。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见证并亲历,从陈恢先校长、到毛亚雄校长、到彭中辉校长,再到欧昌银常务副校长,大家的接续奋斗。1995年,我到花垣党校任教时,我校教师人数还不到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之后,我校只要有编空缺,我们就优先进教师,目前,我校教师人数已达到全校总人数的一半,按我校的规划,教师人数最终要占到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我们还把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纳入我校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多措并举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我到党校任教时,我校只有一名高级讲师,现在有4名高级讲师,我本人也从助讲成长为党建高级讲师。2008年,我荣获湖南省委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称号,2015年荣获湘西州党校系统首届名师名课工程名师名课称号。此后,我校优秀教师不断涌现,2021年,我校欧昌银常务副校长、向锋敏副校长获评“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三百工程’优秀教师”(湘西州仅3所党校5名党校教师获此殊荣)。欧昌银常务副校长还入选红星云省级名师库,多次被邀请到湖南省委党校、韶山干部学院、湖南大学等院校授课,声名远播。
我校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平房上立起了楼房,有了教学楼、学员宿舍楼、学员食堂、读书吧、健身房、塑胶篮球场、誓词广场,地净了、灯亮了、花繁了、树茂了、喜鹊来筑窝了,外地学员也来了。2020年,我校获批第一批湖南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成功承办多期全省、全州党员培训示范班。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花垣党校坨坨肉,党校坨坨肉飘香四方。一恍,二十七年过去了,我也变成了党校的坨坨肉,体重从90斤到120斤,脸由瘦到圆,头发由黑转白。我校现任常务副校长欧昌银说,待我在党校满三十年时,如果那时他也还在党校,他将为我颁发一枚“在花垣县委党校三十年”奖章。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将奖章设计成坨坨肉吧。”
(作者系中共花垣县委党校副校长)